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 2021-08-11
- 2021-08-09
- 2021-08-09
- 2021-08-09
- 2021-08-09
- 2021-08-09
- 2021-08-09
- 2021-09-01
- 2021-08-11
- 2021-08-11
- 2021-08-06
- 2021-08-09
- 2021-08-07
- 2021-08-07
- 2021-08-07
- 2021-08-07
- 2021-08-07
- 2021-08-07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 以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
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27日發布,這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這份文件題為《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5000字,共分6個部分30條。文件強調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對解決“三農”新老問題、有序推動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首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今年首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專家指出,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文件中僅出現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內容通篇體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聚焦數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和效益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問題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
文件還提出,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記者了解到,馬鈴薯主食開發工作將繼續推進,越來越多的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面條等產品將端上人民群眾餐桌。
“綠色發展”保護資源修復生態
文件提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綠色發展本是農業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與綠色發展相悖,需要及時糾正。”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要加快改變農業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的掠奪經營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采用休耕、輪作、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修復農業生態環境。
文件還提出,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這意味著“舌尖上的安全”或將與領導干部的“官帽”緊密聯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問題上。
“產業融合”支撐農民增收
當前我國農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隨著農產品價格下行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雙碰頭”,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
對此文件提出,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在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促進‘接二(產)連三(產)’是一個重要方向。”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與此同時,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國休閑農業近年來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2015年休閑農業吸引游客11億人次,受益農民達3300萬人。
對此,文件提出,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